勤学好问的孔子这个故事我得到了什么启示?
孔子的好学对我的启迪是学习一定与实践结合,要防止唯实践而功利;如求学只为事功,就很容易抛弃和忽略学习,一味在事功上求成。孔子说敏于事,是指对事的反应要敏捷而非事功要强大。同时,也要防止唯口头而轻实践。孔子说慎于言,则指不能以言带行,言甚于行。
拜孔子有什么意义?
拜孔子的意义在于在追思先人中反躬自省,涤荡心灵,提升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境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是儒家还是道家,为什么会称圣人,直到现在都要学孔孟之道
孔子既属于儒家也属于道家,因为孔子曾访道礼拜过老子,有过求经问道之功,也算是老子的法子,孔子亦有传承道家法脉的能力。孔子之前所修,本就符合道家修行路数,以记载看其功夫神通,智慧见解,不是一般人所能匹及,所以,孔子与老子的见面是相互印心罢了,高下不在其次,强分道或是儒,亦是不恰当。只不过身份有别,时机不同,孔子主入世,成就世人人间出世福慧,老子主出世,成就行者生死解脱功德,这就像一个在底层服务大众,一个在中央利益百姓,都是一样的用心,只是面对的受众根基不同,便有了不同的境遇。因此,以出世入世来区分两家,算合适一点。儒家以孔子礼学规范济世,本就是格物治心,修身养性之道家法脉,重在解脱人心烦恼,开发真善,创太平盛世。其实与孟子之法治之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教义上有根本出入。纵观一个纯法治的强制社会,也藏不住污垢的人心阴暗,就如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虚妄之作一样,偏离精神之教育,人心清净之培养,再怎么强制,也有偏颇,也有疏漏。孟子之道,在内外本不受待见,不符合和谐至理,自不能与孔子之学相提并论,亦不能代表儒家真学。儒家真学,唯孔子和王阳明为佼佼者,前者重礼,以心为出发点,从人性习气的源头为起点,在行为规范上去遏制邪念恶心之生成;后者王阳明更重人心之矫正,启发真我清净之本心,一旦见心无为,切入慈悲平等,哪有不正之理。总而言之,如今大众普遍认为儒道已过时之认知,使得人道崩坏,天道多难,足见孔子儒学到了再次出世复兴的时候了。在不久的十几年内,儒道之学定会再次出现盛世之举,到时候传统文化又回大众身边,渐成流行与时尚,挽救世人之迷离,人道之堕落。正所谓如今人间多厄难天地复变苦人心三十年间换世界人人回头向彼岸
古时候儿童入学都要先拜孔子,为什么?
至少有两个原因吧。一、官方要求从汉代起,儒家学说就成为中国官方的统治学说,而孔子作为儒家学说最高成就的代表,自然是推崇学习的对象。此外,儒家学说提倡的仁义和忠孝,对于历代统治者都是极为有用的思想钳制工具。参拜孔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就相当于潜意识里接受仁义和忠孝概念,对于皇权统治极大的利处。二、孔子本人的影响孔子门下弟子3000人,这3000人有72人成为后来极有成就者。72名有成就的弟子,必然会教出更多有文化,有成就的弟子来,。这样花开枝蔓下去,孔门弟子就遍布天下,可能每两个有文化的人中,就至少有一个是孔门弟子。那些孔门弟子如果收徒授课,自然要让儿童拜孔子。而非孔门第子的,随着时间推移1.由于不拜孔子,认为你不正宗,于是没有生意;这样有些人为了更好的招揽生意,也会让儿童拜孔子。2.不拜孔子,可能被认为是异端学说,自身安全难办。读书人多是明哲保身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就拜孔子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