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怎么学习英语,如何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如何说呢,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确实是十分偏爱的,文章许多地方或许稍显夸大,但是个人认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翻译。
第二次看此书是中英文版本同时看的,那时候才发现很多英文版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中文相去甚远。英译汉时确实会因为译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意思上的偏差,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此书的英文原版。翻译上的信达雅三原则是何人提出的?
回答者:岳忠豪,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翻译理论原则“信、达、雅”三原则,最早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又称“三难原则”。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处于清朝救亡的危急时刻,所以严复对西方文明原典深以为然,但如果对原著的思想只是粗浅的了解,那就很难把握内在的精神精髓,故严复十分重视翻译工作。但“信达雅”的标准极难达到,严复亦将其名为“三难”,视为畏途,其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翻译事“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严复)
严复先生的“三字经”,深刻触及、准确涵盖了翻译的核心,译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和谐。正因其原则精炼,所以后人发挥和扩充的内容则能更加系统。现代翻译工作者虽对本原则的理解各有偏重,但基本都认为:“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畅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该原则一经提出,即得到清末学人的推崇,并在不断运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如1932年林语堂著述《翻译论》,对译文评价提出了三重标准:重实、通顺、美,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
(《天演论》)
不难发现,林语堂的主要观点与严复的标准并无太大出入,后来傅雷提出“传神说”,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标准反而显得虚幻,也未如严复标准的简约,也仍未脱离“信达雅”的窠臼。故而有学者认为,随着翻译的昌盛,人们只会越发感到信达雅标准的兼容并包,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品质,历久不衰,这也是中国对于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林语堂)
参考文献:
1、马志媛:《“信达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黄忠廉:《严复变译思想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
4、 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第4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林语堂最好的长篇小说?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好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1938年至1939年间在法国巴黎时期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后他转译为中文,小说共分三部,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为何少儿时间是学英语的黄金时间?
感谢邀请。我是唐玉英语工作室的创始人唐玉,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
古语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古语还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毛泽东也说过,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些话都表明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努力要趁早。
对于少年儿童来讲,就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与朝气,身体和精力都处于最好的时候,尤其是记忆力非常好,这时候学的东西,可以终身不忘。
所以,利用这个时期学英语或其他外语,或背诵唐诗宋词等主要偏重记忆的东西,非常适合,尽管他们并不十分理解内在的含义,但记住就好,等逐渐长大,随着知识面的拓展,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这方面,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三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
林语堂(1895-1976)十七岁时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用英语写作出《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等,两次获诺贝尔奖提名;
钱钟书(1910-1998)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著有《围城》、《管锥篇》;十二、三岁接触翻译家林纾的译著,进而产生兴趣,开始学习英语,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辜鸿铭(1857-1928)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关于他有很多趣事,如他可以在德国的电车上用德语回敬轻蔑他的德国人,也曾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用英语同外国人对骂,大出风头,一时传为笑谈。
说到这里,那位说了,你说的这些人,都是泰斗式的人物,我们怎么和他们比啊。这话似乎有道理,但是,无论大树如何参天,它最初都是由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
所以,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瞄准前辈,扎实努力,才能长江后来推前浪,成就未来的辉煌。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唐玉英语工作室《默写新概念》视频节目及相关文章。
关于【林语堂怎么学习英语】和【如何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