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网上集体盯着“博士”,可能还是演员翟天临不知道什么是“知网”。
这些“洋博士”并没有拿到“野鸡大学”的学位,但以邵阳学院为例,花重金引进的“洋博士”,平均只学了两年零四个月,含金量并不高。
2000年,高校教师队伍博士仅2.8万人,占6 %;20年后,高校教师队伍博士51.4万人,占28%。
大学多引进博士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的各种考核指标受到博士比例的限制,例如,某所学校的某个学科想要申请硕士学位,需要足够的博士数量。
哲学这门高材生要求70%的专业教师成为博士,理论经济学要求80%的教师成为博士,包括博量在内直接排满。
相比之下,艺术体育类专业申请硕博点的要求更宽松。 以美术学和体育学为例,申请硕士学位的博士比例分别为30%和20%,要求比其他学科友好得多。
邵阳学院这次大量引进博士学位,主要也是为申请硕士学位做准备,2023年是新的硕士申报期,如果错过了这次,还得再等三年。
但申请硕士博士只是个开始,对一些地方学院来说,如何升入“大学”至关重要。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规定,高校在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从大学到大学意味着更大的招生规模,更多的经费,甚至可以增加教师的作用数量。
教师率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大学引进博士的运动正在兴起。
地方普通大学不能等本土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到大学就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博士扩大发展规模,这本来是一种双向的奔跑。
很多博士的首选不是地方大学,但在有些人眼里,地方大学也是理想之地,不仅不招人待见,而且调动人力的程度也不低。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在对博士进入地方高校问题的回答下,一些有经验的人运用自己的经验分析相关优势。
首先,得到这笔钱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了应对人才争夺战,一些地方高校发放了包括数万元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在内的多项优厚待遇,但却在合同上层层加码。
如聘期满一定年限才能离职,未满年限的离职博士必须退还全部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并支付违约金。
不仅要拿到全额引进费不容易,而且进入地方高校后的科研工作中,劣势也很明显:
二本大学的科研平台比较差,经费申请也比较难。 只要有科研理想,总会考上好大学。
科学研究真的不行。 首先平台低,资金少,特别理工类,有些研究做不到。
更低的平台,更少的经费,束缚着未来学术生涯的发展。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11”与省部共建高校各校科研事业经费在0.6亿元左右,其他本科高校可获得的学校平均科研事业经费在0.07亿元左右。
相比之下,许多地方大学的博士因为实验室太穷而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很多设备都在问向其他小组借的东西。
二十个人共用五个实验台。
脱产读博意味着3 - 5年只有博士奖奖学金,可能没有其他收入。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已经需要负担家庭开支,每月几千美元的补助金很难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
不要离开生产去读博,而要工作学习去抓住双手,精力也是个问题。 无论是脱产读博还是无产读博,博士的毕业要求没有区别,这篇肝脏毕业论文还是逃不掉的。
以电子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博士生为例,毕业需要满足以下两个门槛之一
“我走了很远的路,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把这篇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面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感谢这篇刷屏的论文。 这样的博士才能得到我们的尊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