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意识流作品?
有时间了你可以看看《百年孤独》、《似水年华》,这是《外国文学》中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整个故事情节是主人意识思维的流动过程,也就是说整个小说是作者一个人在回忆中完成的,是人意识思维的一连串表现。
请问什么是“意识流”散文,你怎么看待意识流散文?
这个问法是不是有问题。"意识流”是近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它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上。改革开放后,传入中国受到了一些作家和文学者的欢迎。它的主要特点与传统的文学有诸多不同,传统小说通常是按时间,按情节从前到后的叙述,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意识流与此不同,它把人的意识看作是一个"流”,在生活和意识中自由流动,所以,在创作中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紊乱的、复杂的世界观。这种流派近几年已经式微,原因是它不符合大众欣赏的习惯,有点前后颠到,不知所云。至于意识流散文,只是这个流派中不出名的一族,所以,不知道有哪些叫得出名的意识流散文。
诗歌与意识流小说中是怎样运用类似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的修辞手法的?
【老江答问】 为便于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什么是电影的蒙太奇?简单的说吧,就是电影镜头的组接。导演将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的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多的联想。诗歌和小说,有类似的艺术手法(不是修辞手法),老江认为,这是由其本身的文本特征和创作规律决定的,由来已久,不是从电影学来的。由于有些类似,所以我们就容易便捷地说:这是蒙太奇的手法。诗歌创作,从古至今就有跳跃的特点,不需要过渡与连接,可以跨越时空,从此时到彼时,此地到彼地,此人到彼人,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直接跳跃,“远距离”拼接,有点类似“蒙太奇”了。这种组接,有时看似“杂乱”,朦胧难懂,但实际是有联系的,依据的是诗人形象思维逻辑,通过不同“画面”的“陌生”组合、对比、映衬、借喻与引申,达到深化作品意境的目的。意识流小说,或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依据的是人类“意识”的真相,因为在特定的情形下,人的意识流动,是跳跃的,不合“逻辑”的,所以作家根据表现的需要,可以在典型的状态下,让人物的“意识”跳跃,还有就是让两个人物、两个场景或两个情节直接拼接,产生传统手法达不到的效果。老江说:诗歌、小说结构的跳跃、组接,是本身的创作规律决定的;其次,诗人、作家的创作,一般是追求“自由”的……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布礼》《夜的眼》以及《蝴蝶》等新时期文学的名篇。再加上《春之声》,它们构成了王蒙探索意识流小说写法的系列,且逐渐加深,越发纯熟。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称为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四部曲”。小说中,所谓“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被王蒙置换为“拼贴的蒙太奇”,它的跳跃在思想跃动、内心思维方面表现得并不十分强烈,只是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把本来流畅的叙事故意打破,但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仍旧按时间的节点标出小标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