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英语学习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英语学习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向论语中的谁学习(君子好学典故)

时间:2023-03-19 作者:admin666ss 点击:45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向论语中的谁学习】,以及【君子好学典故】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君子好学典故?

《论语雍也1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君子就是文饰与质朴搭配适宜,文饰就是学问,质朴就是人之天性,也即人的本质。一个人光凭天性生存还不够,还需要文采的修饰,这样才能成为君子。因此成为君子要经过不断地修炼打磨,让后天获得的文饰能够与质朴相得益彰,这个后天文采的修饰就是好学。好学是爱好学习,得到学问,对君子而言,爱好学习不是掌握生存技能,而是知晓掌握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曾骂樊须“小人哉!樊须也!”,是骂樊须不够君子,作为一个士人不去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却问稼穑之事,背离了君子的追求,所以说他是小人。当然读书人成不了君子,无疑就是小人了,这不是骂人,对儒家来说,就是这样。好学对君子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真学问,还真成不了君子。所以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对自己有方方面面的要求,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要合乎礼,不离道,要做到中庸。而最最难的,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仁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君子这些要求、注意的地方和要学习的东西就是学问,学明白,掌握了,能够指导实践了就是自己的真学问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第一一四》)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这就是君子好学。但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不多,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除了颜渊。在《雍也篇第六二》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错。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而且孔子不止一次说过,在《先进篇第十一六》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孔子很肯定,他二次都说好学的人“今也则亡”,在他众多的学生中,除了颜渊,他没有再发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然而他又特别的自信,毫不掩饰向人诉说他自己的好学。《公治长篇第五二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他常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三三》,他不仅好学不厌,而且对教育他人也是乐此不疲。我们不禁要问了,孔子自认为他这么好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他认识到了,如果不好学,往往会产生以下流弊。《阳货篇第十七八》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孔子说:“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与六种流弊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即使你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如果不学习,一样会产生弊端。第二,鼓励人人通过好学,成为君子。《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孔子希望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真学问,并在学问的增长积累过程中体验追求的快乐。第三,希望人人为学谋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卫灵公篇第十五三一》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认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挂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贫困生活。”君子好学,获得真学问,一方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更主要的是能够为社会服务,造福国家,造福人民。那怎样算好学呢?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出自哪位圣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南)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自幼在鲁国受到文化传统、宗法传统及贵族世家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十五而志于学”。17岁时已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20岁以后做过放牧管理员(乘田)和仓库管理员(委吏),并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顽强刻苦精神,通过勤学好问的自学道路,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功。到30岁左右,已通晓“六经”。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南的中都县)。52岁时升为大司寇。55岁时弃官离鲁,周游列国,在外奔走了14年,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被采纳。68岁时又回到鲁国,把主要精力用在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上。他培养了许多学生,据传先后共3000人,其中最有名的70余人。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期。“论语”的“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此书共有20篇,每篇的头两三个字为篇名,无实际意义。篇中是由数量不等的话段组成,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有492章,约13000多字。它不同于论说体著作,各篇、各章之间没有逻辑的必然关系。 《论语》汇集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仁”。这一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的“仁”学思想正是这新旧交替、大变革时期社会思想的反映。“仁”这个概念,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提出,到了春秋时代,随着奴隶不断解放,民本思想的产生,入道原则的确认,“仁”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论述。孔子对这些论述进行了总结和创造性的发挥,创立了仁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仁”提升为哲学范畴,这是个重要贡献。

向论语中的谁学习(君子好学典故) 热门话题

论语中形容向先贤学习的成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老之将至。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举一反三。5 .三复斯言。6 .温故知新。7.循序渐进。8.循循善诱。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三人行,必有我师。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2.当仁,不让于师。13.见贤思齐。

《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什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向论语中的谁学习】和【君子好学典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标签: 好学 君子

发表评论